[PHOTOBOOKS 忘了攝・影集] 《Make》- 東松照明的 Make 與 Take
(本文同步刊登於澳門論盡媒體 8月號)
《Make》這本東松照明的攝影生涯回顧集由日本攝影出版社SUPER LABO於2013年出版。 作為一本回顧當年逝世不久的攝影大師東松照明的回顧集,書中內容橫跨了東松50年的個人職業生涯,但以一本攝影師合輯來說書本頁數與照片數量卻相對地少,而照片的編輯方式和書中由圖像的語言也相當的大膽和有別於他的其他作品集。而其名字《Make》,源自於東松照明一次訪談中,一位西方的藝術總監問他作品到底是屬於 「Take」還是 「Make」? 前者以攝影的語言中可理解為比較偏向客觀性和機械性的「拍攝」,而後者則可理解為較偏向主觀性的創作「製作照片」的意思。東松提及到他被問到這一條問題後有點不知所措,原因是自己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攝影發問過這條問題,但正因為如此他才決定去以「Take」/「Make」的角度去重新閱讀和理解自己以往的作品。
事實上,要把東松照明攝影生涯的作品分類為「Take」/「Make」並不是一件易事,坦言除了數張可以直接分類之外,絕大部分東松的作品也是兩者的混合體。 從其紀錄戰後日本與其他充滿著政治意味的代表作品,例如《11時02分 NAGASAKI》(1966),《Okinawa沖縄Okinawa》(1969) 中可以發現,和日本戰後早期的寫實主義相比,東松更偏向由情感出發,以詩意的方式去處理抓拍主題,這種主觀性的紀實方式造成了分類「Take」 與「Make」的困難。而類似偏好也能從他在內的日本攝影團體「VIVO」成員作品中出現。
在過往,如需回顧東松照明的整個攝影生涯,市面上比較容易取得的東松照明合輯就只有由三藩市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分館 (SFMOMA) 和耶魯大學所合作出版,以研究性為主軸的《Shomei Tomatsu: Skin of the Nation》(2006)。但這些合集往往是歷史與紀實攝影的定位出發,並沒有考慮東松照明個人分類的疑問,而這也是為什麼需要談到這本由出版社SUPER LABO所推出的《Make》
由Yasunori Hoki先生於2009年所創立的獨立攝影出版社SUPER LABO位於東京千代田區的一間集書店和畫廊在一身的當代攝影空間,其出版過的攝影師包括這次介紹的東松照明,還有須田一政,森山大道,及石内都等大家耳聞能詳的日本攝影師,而《Make》作為該出版社其中一本攝影大師的生涯回顧集,在其硬皮的精裝本的精裱上,開宗明義以由東松照明本人的帥氣照片作為書套的封面,顯示出本書作為一本「個人性」的攝影師回顧集的宣言。順帶一提該張照片常被造成一比一等高的「東松照明紙板人」出現在東松各個攝影展當中, 而《Make》書中更特別地以唯一拉頁的方式展示了同系列的另外三張照片,包括是由攝影師攝山大道裝扮成日本傳統女性穿著和服的照片,深瀨昌久一張由樹葉擋著重要部位在河邊捉魚的照片,以及荒木經惟的一張被小孩搞怪的照片。
《Make》全書以東松的第一個作品《皮肉な誕生》(1950)作為起點,並以彩色的《Character P》(2004)作為結尾,雖說這個是他個人的攝影生涯總合集但卻有別於傳統的回顧書,書中並沒有依絕對的時序去排列東松的作品,這也代表東松初期的黑白經典照片與其後期的彩色照片將會並置出現,同時有別於研究類的回顧集中充滿著描述性的文字,《Make》全書除了最後的備注外,書中相片皆沒有文字說明,作品間也沒有任何文字作連結,可說是一本完全以圖像作為語言引導讀者重新了解東松的攝影書。即使你已讀過東松照明的所有經典作品,你也會發現這本《Make》雖以同樣的作品編輯,卻能予讀者一種重新去認識東松的感覺,這種編輯的功力正是以攝影類出版專精的SUPER LABO厲害之處。
東松照明在 「Take」or 「Make」這一命題上重新去發掘其過往的作品,誠然那些過往拍攝過,值得深思的照片與事物依舊存在,但此書卻跳出了以往傳統日本和西方出版社的觀點,並沒有故意以強調其中某系列的照片作為切入點,而是以平等化的角度去編輯,並以影像作為語言本身去讓觀眾一同思考到底東松的攝影等是「Take」還是「Make」。這本在2013年推出的攝影書在最後的附錄當中,展示了東松照明關於「Take」/「Make」這一命題的手寫原稿,由當中的內容可以看出就算是作者東松本人對此命題也懊惱不已,從其1950年所拍下的首個作品《皮肉な誕生》開始,直到接近半世紀後的《Plastics》《Golden Mushroom》《Character P》等後期作品中東松都不斷嘗試回答自己,而這本《Make》又會否就是他最終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