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貧的人》一書的名稱,來源自聖經中瑪竇福音的真福八端的首句:「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時耶穌經過整夜向上帝禱告之後,從門徒當中挑選了十二門徒成為他的使徒,在下山時為群眾演講時說出的,因信上主而得到的八種祝福,作者深思熟慮地使用這句作為書名,一方面借代書中的主角,同時也是借代出天主教在中國的現況,也是反問讀者到底是否一個神貧的人?

 

一如這本書希望以一個謙卑 (humble) 的角度來處理中國天主教的主題,這本書的設計也是同樣的低調,無論從照片排版、字型選擇、又或是印刷方式,都是以一種處理經典照片,近乎小心翼翼的方式處理這些影像素材;而從作者編輯照片的方式,顯然是以一種傳統經典的紀實攝影語法,透過教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及生老病死)與天主教的關係來推進本書內容,在這個邏輯下,書中選擇第一張照片以一個高俯的角度拍攝村莊的全貌後,緊接的第二張照片即為一個嬰孩的受洗照片,在一系列顯示教民日常生活的照片後,以各種人物 (包括神父及教民) 的葬禮作結。書中不時出現各式天主教相關的符號,包括十字架、聖像及羅馬領等等。除此以外,(羊群 -人) 與 (信眾 – 神父) 這個在聖經中常出現的比喻也常常出現在楊延康鏡頭下。透過這些照片,楊延康嘗試把天主教教民的日常與天主教儀式拆解混和,顯示出誠懇的教民日常與儀式都只是生活的一體兩面,兩者間可謂並無分別。

 

誠然,受限於本書成書的年期與及其他客觀因素限制,《神貧的人》也一如其他傳統紀實攝影一般,面對著各種各樣系統性的問題;而作者選擇刻意忽略中國天主教與中國政府的矛盾與衝突,也必然會引起作品是否只是一種流於表面形式,純粹以獵奇方式取景於社會中的邊緣群體 (social minorities) 的問號;而讀者以這本拍攝於千禧年前後十年的作品,對比起現今天主教徒在中國境內遇到的衝突及待遇,更加突顯出傳統紀實攝影的局限與無力。但我們在讀楊延康的作品時,請不要忘記這位攝影師是以一種極度紮實的風格,長時間駐守同一個地方作長時間了解和拍攝,同時我們也應考慮,在中國從事如此敏感題材的拍攝,當中對攝影師所要求的膽識及面對的風險,非常人能及。在這裡,我們很容易會聯想到及對比到另一位以此種方式作業的中國攝影師 – 呂楠,作為傳統的人文紀實攝影師在中國的代表,兩者作品傳遞的信息,更多是以一種歷史文件及見證人的身份去重新發掘這些邊緣群體,使其不會在大國家統一口徑的主流歷史洪流中淹沒,提供一個更為立體、非官方主調、非刻板化的中國印象予觀者,這使得作品的價值已單純超出了藝術性,也突顯出這些作品的可貴。


 


作者簡介:

楊延康,1954年生於貴州安順,現居深圳、成都。自由攝影師,法國VU圖片社簽約攝影師。楊延康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紀實攝影師之一。曾工作、生活於深圳多年,分別於2005年、2009年兩度獲德國「亨利 • 南恩  HENRI NANNEN PREIS」攝影大獎;三次獲得「中國最有影響力攝影人物」;2002年獲韓國東江首屆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師大獎;2007年獲首屆沙飛攝影獎,作品50幅被廣東美術館收藏;2012年獲徐肖冰典藏大獎。


 

神貧的人
書本呎吋:305 x 305mm
頁數:168頁
出版年份:2018
印刷:黑白
語言:中文及英文
出版社:UNICORN
發售地點:边度有書.有音樂 (澳門連勝街47號地下)

 

*以上圖片及資料經攝影師同意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