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的剪輯版載於剛出版的《城與書》2018年10月 issue 16 ,為中平卓馬的攝影理論集《為何是植物圖鑑》的介紹文章,而完整未剪輯的原文刊載於此處,對中平卓馬感興趣的朋友萬萬不可錯過這本在各方面可謂獨一無二的攝影理論書。
巧合地本年度香港攝影節以中平卓馬的《挑釁》作為主題,本文章拋磚引玉作為對中平卓馬先生生平及攝影理論入門介紹,但短短的入門文章實在無法詳細解釋中平卓馬先生複雜精妙的攝影理論,因此文章有所缺漏在所難免,希望各位讀者多多包涵。
編輯台按
-《為何是植物圖鑑》
中平卓馬這個名字在攝影中,一直以一種傳奇的形式存在,其個人的攝影理論即便在多年後仍影響著不少攝影創作者。但由於中平卓馬在其攝影生涯的前後有著完全矛盾的攝影觀,因此讀者如只從他作品去了解這位攝影傳奇,往往陷入不明所以的局面。因此,作為中平卓馬藝術生涯唯一一本攝影理論集 —《為何是植物圖鑑》中文譯本的出版,剛好補足了中平攝影理論方面的出版空白,對喜愛和希望了解中平卓馬的創作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在以下的篇幅中,筆者將嘗試簡單介紹中平卓馬的攝影生涯與《植物圖鑑》一書的理論關連,讓讀者能在了解中平的創作脈絡同時對他書中所提倡的攝影論有更深的了解。
中平卓馬出生及成長於二戰後高速成長的日本,畢業於西班牙語學系,原本對語言情有獨鍾的他卻在著名攝影師東松照明的引導下一頭栽進了攝影的世界。早期的中平多以影像評論及編輯而著名,其評論往往深入攝影內容的本質,其後在東松的引導下,中平亦開始在《現代之眼》以柚木明的筆名發佈其第一批攝影作品,正式開展其作為攝影師的生涯。
中平卓馬左翼的政治觀點讓他視攝影並非藝術,而是作為一件對抗及挑戰現有大眾媒體、藝術美學甚至是社會制度的武器。這亦是其創立的傳奇同人誌《Provoke》中強調的—「為了思想的挑釁式資料」。因此早期中平卓馬拍攝的作品,多為模糊、失焦、遙晃、與拍攝內容斷裂、極端的底片粒子及反差,主觀性強烈的照片正代表著個人對現實視角的斷裂與及對社會及藝術本身的反抗態度。
-中平卓馬早期攝影作品
但是,在經歷60年代末一系列包括安保抗爭、全共鬥、沖繩暴動等未成功的政治事件後,中平對影像與社會的權力結構差生了極大的質疑及思考,對他來說,詩意浪漫化的個人主觀表現方式,在影像已被資本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高度控制的社會中,反而被吸收而成為另一種「攝影風格」並被社會所消費。而「個體」觀點的局限性,也使我們以主觀的想法去看待世界時,世界被我們的視線所扭曲而變形,我們的主觀意識也因此成為另一種意識形態,因此這種攝影並不能達到原先設想挑釁社會及攝影本質。因此,中平卓馬意識到他必須與他過去的作品決裂,他在其後《植物圖鑑》中批判其以前的作品時寫到: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徹底排除對世界、事物的擬人化,避免將人的主體意識恣意投影於世界之上。因為我們一切以人類為中心、用人類角度所進行的思考,從一開始即無法讓事物以事物本身為主體發聲。」
也就是說,攝影家必須否決其以往作品中常出現的詩意、個人化的主觀表現方式與意象,才能不再被任何意識形態所收編與吸收。
在1971年中平應邀出席巴黎的第七屆青年雙年展中,中平首次嘗試以新的方式去實踐自己的攝影:在雙年展期間實驗性地無差別拍攝當天所有進入眼球的影像並即時進行沖印及展出,這個後來名為《循環:日期、場所、行為》的實驗計劃在往後數年慢慢發展成為了《為何是植物圖鑑》的基礎。當中,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以圖鑑形式的拍攝方式,讓攝影師回歸成為事物的接受體,凝視世界本來的應有的面目,以機械性客觀重新取代人的詩意性主觀。在《為何是植物圖鑑》一書中,中平寫到:
「圖鑑講究以最直接的方式明快地呈現所描述對象的特性。將一切陰影以及隱含其間的情緒徹底排除,此即圖鑑。『悲哀兮兮』的貓咪圖鑑並不存在。如果圖鑑含有哪怕是少量曖昧的部分,就沒有達成其圖鑑的機能。」
-《循環:日期、場所、行為》
簡單來說,去除了所有操作者主觀性的攝影作品,以最純粹,不帶感情、前設、造型,以絕對客觀的方式進行紀錄,方能還原回歸攝影最原始、機械性的紀錄功能。這種方法的體現則是他在陽光下以彩色照片拍攝並拒絕在暗房中進行任何照片加工:
「黑白照片的暗房作業所包含的手的痕跡,正是我試圖徹底捨棄的東西。(…)彩色照片在 此意義上已是彼岸之物。按下快門,一切即已完結。」
-中平卓馬後期攝影作品《原點復歸—橫濱》
這種去除主觀性的「零度攝影」對拍攝者與觀者都不是一件容易了解的事,讀者在觀看中平卓馬中後期的作品時,努力尋找照片的意義卻往往很容易陷入了「不知道中平在拍甚麼」的迷陣當中,某程度上中平卓馬的照片選擇以攝影題問的,並非是「攝影拍甚麼」,而是「攝影是甚麼」。而作為拍攝者的中平卓馬也因此受困於如何把《為何是植物圖鑑》應用於他的攝影中,但在這個關頭在命運的巧合下,中平卻因為酒精中毒而喪生了記憶與語言能力,這種如電腦格式化的做法使得往日雄辯的攝影家失去了其最大的能力,但又卻使他能夠以最單純的方式去實現困擾其已久的「植為圖鑑攝影論」。我們可以看到那位病後已「成為相機」一般不停進行拍攝的中平卓馬在病後的照片可謂與其提倡的「圖鑑」相去不遠。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完成其終極的攝影主張,中平卓馬從此成為了一位活生生的攝影傳奇。讀者在讀中平卓馬的《為何是植物圖鑑》時,不妨同時拿出他的作品相互印證,與中平卓馬一同辯論一下「攝影的本質是甚麼」。
—
作者簡介:
Alan ieon
方言社創辦人及專欄作者,攝影書收藏愛好者。常化名“布列-大道”從事攝影創作及參加展覽,並與方言社其餘成員共同出版攝影集《Mǎorganic》及舉辦如“project SHOWCASE”及“边度有攝影書”等合作項目,期許引入不同地方與類型攝影,豐富澳門攝影文化。